【原文】
子游曰:“事君數[1],斯[2]辱矣;朋友數,斯疏矣。”
【注釋】
[1]數:音shuò,屢次、多次,引申為煩瑣的意思。
[2]斯:就。
【譯文】
子游說:“事奉君主太過煩瑣,就會受到侮辱;對待朋友太煩瑣,就會被疏遠了。”
【評析】
這句話,一般的解釋是:和領導、朋友不能走的太近,更不能過多指責。老慢認為,這么理解依然是錯的。
客觀事實是,你跟領導、朋友近,可能挨罵、被疏遠;你跟領導、朋友遠,也可能挨罵、被疏遠;挨罵與被疏遠,與關系遠近沒關系。另一方面,關系遠近,走動頻繁與否,正確的打開方式只能是:該近則近,該遠則遠。該不該的判斷標準,只能是雙方都好,而且有利益第三方,這是天道天理。
所以,很顯然,從天道角度看,上面的解釋是錯的。那么,從天道角度看,這句話的原意是什么呢?
很簡單,搞清楚“數”字的本意,這句話就清楚了。
金文中“數”字的兩種寫法:
我們先看左邊這個“數”字,上中表示“一個小人站在自我角度看問題”,兩邊表示“反反復復的行為”,下面是“言”,連起來,“數”字表示“反反復復強調小人的個體自我觀點”。引申,一個個體一個個體的計算下去,就是“數學”“數數”。
我們再看右邊這個“數”字,右下表示“平安幸福”,右中表示“自我”,右上表示“圍繞”,左上表示“占卜、決策”,左下表示“行為舉止”,連起來,這個“數”字,還是表示“一切決策與行為,都是圍繞自己合適這個角度出發的”,很顯然,兩個“數”字異曲同工,都是“反反復復圍繞個體轉”的意思。
有了這個理解,那么,游子的話就很清楚了。“事君數,斯辱矣”,你跟領導打交道,事事主觀個體自我,你不找罵誰找罵。同理,“朋友數,斯疏矣”,你跟朋友一起玩,事事主觀個體自我,哪個朋友那么賤,非要陪你玩。
這么理解,才符合天道天理。
子游是孔子的學生,孔子在第四章一直在講“仁”,就是講,出來混,一定要轉變思維模式,約束主觀個體自我,學會客觀整體公需。子游學到了什么呢?子游總結了一下自己的心得,他說,客觀現實不就如此嗎,你跟誰混,“只考慮自己”都只能挨罵、被疏遠,天理如此,常理也是如此。
【譯文】孔子說:“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,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。.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子路說:“齊桓公殺了公子糾,召忽自殺以殉,但管仲卻沒有自殺。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?”孔子說:“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.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席子放得不端正,不坐。.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子路問什么叫君子??鬃诱f:“修養自己,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?!弊勇氛f:“這樣就夠了嗎?”孔子說:“修養自己,使周圍的人.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孔子講到衛靈公的無道,季康子說:“既然如此,為什么他沒有敗亡呢?”孔子說:“因為他有仲叔圉接待賓客,祝鮀管理宗廟祭祀.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孔子說:“如果不先對老百姓進行作戰訓練,這就叫拋棄他們?!?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孔子說:“《關睢》這篇詩,快樂而不放蕩,憂愁而不哀傷?!?..
》》詳細譯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