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有子曰:“禮[1]之用,和[2]為貴。先王之道[3],斯[4]為美。小大由之,有所不行。知和而和,不以禮節[5]之,亦不可行也。”
【注釋】
[1]禮:在春秋時代,“禮”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??鬃拥?ldquo;禮”,既指“周禮”,禮節、儀式,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。
[2]和:調和、和諧、協調。
[3]先王之道:指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,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。
[4]斯:這、此等意。這里指禮,也指和。
[5]節:節制,管束。
【譯文】
有子說:“禮的應用,以和諧為貴。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,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。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,有的時候就行不通。(這是因為)為和諧而和諧,不以禮來節制和諧,也是不可行的。”
【評析】
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、政治和社會原則?!抖Y記·中庸》寫道:“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,發而皆中節謂之和。”楊遇夫《論語疏證》寫道:“事之中節者皆謂之和,不獨喜怒哀樂之發一事也。和今言適合,言恰當,言恰到好處。”孔門認為,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。但是,凡事都要講和諧,或者為和諧而和諧,不受禮文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。這是說,既要遵守禮所規定的等級差別,相互之間又不要出現不和??鬃釉诒菊绿岢龅倪@個觀點是有意義的。在奴隸社會,各等級之間的區分和對立是很嚴肅的,其界限絲毫不容紊亂。上一等級的人,以自己的禮儀節文顯示其威風;下一等級的人,則懷著畏懼的心情唯命是從。但到春秋時代,這種社會關系開始破裂,臣弒君、子弒父的現象已屬常見。對此,由子提出“和為貴”說,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,使之不致于破裂,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。
但從理論上看待這個問題,我們又感到,孔子既強調禮的運用以和為貴,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,要以禮節制之,可見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無原則的調和,這是有其合理性的。
【譯文】曾子說:“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,因為他責任重大,道路遙遠。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,難道還不重大嗎?奮斗終身,死.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太師摯到齊國去了,亞飯干到楚國去了,三飯繚到蔡國去了,四飯缺到秦國去了,打鼓的方叔到了黃河邊,敲小鼓的武到了漢水邊.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孔子說:“我從衛國返回到魯國以后,樂才得到整理,雅樂和頌樂各有適當的安排?!?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孔子說:“古代人有三種毛病,現在恐怕連這三種毛病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。古代的狂者不過是愿望太高,而現在的狂妄者卻是放.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孔子說:“花言巧語,裝出好看的臉色,擺出逢迎的姿式,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,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,我也認為可恥。把怨恨.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孔子說:“觚不像個觚了,這也算是觚嗎?這也算是觚嗎?”.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有人對孔子說:“你什么不從事政治呢?”孔子回答說:“《尚書》上說,‘孝就是孝敬父母,友愛兄弟?!堰@孝悌的道理施于政...
》》詳細譯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