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子曰:“巧言令色[1],鮮[2]矣仁。”
【注釋】
[1]巧言令色:巧,好。令,善巧言令色,即滿口說著討人喜歡的話,滿臉裝出討人喜歡的臉色。
[2]鮮:少。
【翻譯】
孔子說:“花言巧語,偽裝出一副和善的面孔,這種人很少是仁德的。”
【賞析】
上一章里提出,孔子和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,仁的表現之一就是孝與悌。這是從正面闡述什么是仁的問題。這一章,孔子講仁的反面,即為花言巧語,工于辭令。儒家崇尚質樸,反對花言巧語;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,說到做到,先做后說,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,只說不做,停留在口頭上。這表明,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,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,力戒空談浮言,心口不一。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,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容。
反思:孔子時代講禮,從“禮儀”的“儀”便是保持自己的獨立尊嚴,同時使的他人愉悅。用語言來使得他們歡喜和產生其他情緒是一種自我表達,孔子致力于建立自己的學說,怎么會這樣子來駁斥自己?所以明顯有誤!
正解:致力于巧妙的言語,鉆研說話的技巧,會讓人看起來變成他了所想要變成的樣子,然后止步不前。而短期的來說,語言技巧是很有用的,所以眾人掉進了這樣的一個陷阱,這就是為什么仁德變得稀少!
【譯文】孔子講到衛靈公的無道,季康子說:“既然如此,為什么他沒有敗亡呢?”孔子說:“因為他有仲叔圉接待賓客,祝鮀管理宗廟祭祀.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席子放得不端正,不坐。.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子路問什么叫君子??鬃诱f:“修養自己,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?!弊勇氛f:“這樣就夠了嗎?”孔子說:“修養自己,使周圍的人.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子路說:“齊桓公殺了公子糾,召忽自殺以殉,但管仲卻沒有自殺。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?”孔子說:“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.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孔子說:“《關睢》這篇詩,快樂而不放蕩,憂愁而不哀傷?!?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孔子說:“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,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。.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孔子說:“如果不先對老百姓進行作戰訓練,這就叫拋棄他們?!?..
》》詳細譯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