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宰我問:“三年之喪,期已久矣。君子三年不為禮,禮必壞;三年不為樂,樂必崩。舊谷既沒,新谷既升,鉆燧改火[1],期[2]可已矣。”子曰:“食夫稻[3],衣夫錦,于女安乎?”曰:“安。”“女安則為之。夫君子之居喪,食旨[4]不甘,聞樂不樂,居處不安,故不為也。今女安,則為之!”宰我出,子曰:“予之不仁也!子生三年,然后免于父母之懷,夫三年之喪,天下之通喪也。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?”
【注釋】
[1]鉆燧改火:古人鉆木取火,四季所用木頭不同,每年輪一遍,叫改火。
[2]期:音jī,一年。
[3]食夫稻:古代北方少種稻米,故大米很珍貴。這里是說吃好的。
[4]旨:甜美,指吃好的食物。
【譯文】
宰我問:“服喪三年,時間太長了。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,禮儀必然敗壞;三年不演奏音樂,音樂就會荒廢。舊谷吃完,新谷登場,鉆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了一遍,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。”孔子說:“(才一年的時間,)你就吃開了大米飯,穿起了錦緞衣,你心安嗎?”宰我說:“我心安。”孔子說:“你心安,你就那樣去做吧!君子守喪,吃美味不覺得香甜,聽音樂不覺得快樂,住在家里不覺得舒服,所以不那樣做。如今你既覺得心安,你就那樣去做吧!”宰我出去后,孔子說:“宰予真是不仁啊!小孩生下來,到三歲時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。服喪三年,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。難道宰子對他的父母沒有三年的愛嗎?”
【評析】
這一段說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間,圍繞喪禮應服幾年的問題展開的爭論??鬃拥囊庖娛呛⒆由聛硪院?,要經過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,所以父母去世了,也應該為父母守三年喪。這是必不可少的。所以,他批評宰我“不仁”。其實在孔子之前,華夏族就已經有為父母守喪三年的習慣,經過儒家在這個問題上的道德制度化,一直沿襲到今天。這是以“孝”的道德為思想基礎的。
【譯文】孔子說:“如果不先對老百姓進行作戰訓練,這就叫拋棄他們?!?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子路問什么叫君子??鬃诱f:“修養自己,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?!弊勇氛f:“這樣就夠了嗎?”孔子說:“修養自己,使周圍的人.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孔子說:“《關睢》這篇詩,快樂而不放蕩,憂愁而不哀傷?!?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席子放得不端正,不坐。.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孔子說:“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,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。.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子路說:“齊桓公殺了公子糾,召忽自殺以殉,但管仲卻沒有自殺。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?”孔子說:“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...
》》詳細譯文【譯文】孔子講到衛靈公的無道,季康子說:“既然如此,為什么他沒有敗亡呢?”孔子說:“因為他有仲叔圉接待賓客,祝鮀管理宗廟祭祀...
》》詳細譯文